全市自北而南有3条主要山脉,即沂水县北境的沂山山脉,蒙阴县南的蒙山山脉和费县、平邑南部的尼山山脉,呈西北--东南向延伸。全市大小山头7000余座,一般高200~500米之间。
一、沂山山脉
为泰沂山脉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又名东泰山。西起沂源,横跨临朐、沂水,东至安丘,逶迤百余公里,面积约700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在临朐县境。山势中间高,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受新华夏系和东西向构造控制,山脉总体呈北北西走向。山体主要由泰山群之黑云母变粒岩、片麻岩、混合岩等组成,局部见有寒武系之页岩、灰岩和第三系玄武岩等。沭河、汶河、弥河均发源于此,为东西河流的分水岭。植被以马尾松、刺槐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0%。沂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
(一) 泰薄顶属沂山主体南延部分,位于沂水县沂水镇北43公里处。山体由片麻岩、含铁石英等组成,主峰位于松树崮--崖庄复向斜的两翼,呈北北西走向,海拔916.1米。沭河源于此。植被以刺槐、马尾松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0%,国营沂山林场设于此。产苹果、板栗等。
(二) 三山朵子属沂山主体南延部分,位于沂水县城北40.8公里处,因三峰突兀,状似花朵而得名。系新构造运动中沂山剧烈上升,切割强烈,又经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尖顶山。山体由片麻岩组成。主峰位于松树崮--崖庄复向斜的两翼,呈北北西走向,海拔707米。植被以马尾松、刺槐为主。
(三)卞山在沂水县城北偏西25.5公里处。呈南北走向,海拔537.7米。相传因古时卞姓占山而得名。山体主要由花岗片麻岩、玄武岩组成。植被以马尾松、刺槐为主。
(四) 仙姑顶在沂水县城西南24公里处。海拔543.6米,面积1平方公里。相传何仙姑曾居此,故名。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属沂山山脉延伸部分。山体为石英斑岩、石英砂岩及混合片麻岩构成。山脉处沂河上游西侧,为沂河水系发源地之一。植被以松、槐为多。1942年9月,八路军鲁中军区一部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此打退日军多次围攻后安全转移。有革命烈士公墓。
(五) 五台山在沂水县城西32.3公里处。系受鲁西旋卷与鲁北帚状构造控制而形成的断块脊背山。因山顶有五平台而得名。海拔585.6米,面积5平方公里,呈北西--南东走向。山体由灰岩、页岩、粉砂岩等组成。植被以松、槐为主。
(六)马鬐山一名磨旗山。在莒南县北部,莒县东南部,为两县界山。主峰海拔662.2米,面积24平方公里。山体狭长多奇峰、怪石,如烈马振鬃,故名马鬐山。周山悬崖峭壁,唯南、北两面各有石径可攀登。山顶南侧有“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的摩崖石刻。北侧有古建筑残址,内有一洞穴,传为金末红袄军首领李全、杨妙真设寨处。山上还有“斩大将王仙处”摩崖石刻、观星台、杨光峡、马口石、寿星洞等景观。山体由细晶花岗岩构成。有铜矿。林木覆盖率达80%,植被多为马尾松,产药材百种,以桔梗、丹参著称。
(七)大山在莒南县城东北23公里处。海拔520米,面积4.5平方公里。因其大于四周众山而得名。系绣针河发源地之一。山体由石英二长岩构成。林木覆盖率达75%,多为马尾松和苹果树。
二、蒙山山脉
|
蒙山 |
发脉于泰山,自西北而东南延伸,绵亘75公里,跨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县境,面积达1125平方公里。与北面的泰沂山脉,共同组成鲁中南低山丘陵区的脊骨。其名始见于春秋战国古籍。《书·禹贡》“蒙、羽其艺”和《诗·鲁颂·閟宫》“奄有龟、蒙”皆指此。春秋时属鲁,因位于鲁东,又名东蒙、东山。山属地层缓慢上升的侵蚀构造,低山地形,地势陡险,切割强烈的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龟蒙顶、挂心橛子、望海楼、摩云崮、冷峪顶、东大楼、西大楼、风门口、聚连顶等。山体结构为泰山群变质岩系,核心部分为混合花岗岩,两翼的低山、丘陵由变质岩、沉积岩组成,表层土壤以片麻岩质上发育的薄层精骨性棕色森林土为主。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乔木灌木结合,森林覆盖率达80%,有天麻、海螺寺、明广寺、万寿宫、大洼、塔山、大青山7处国营林场。盛产苹果、山楂、黄梨、板栗、核桃、柿子等。特产全蝎、金银花、天麻、人参、灵芝、酸枣仁、杜仲等中药材。蒙山黄牛、黑山羊颇负盛誉。蒙山为沂河上游支流的分水岭,山北诸水先入汶河再入沂河;山南诸水先入浚河、祊河再入沂河。
(一) 龟蒙顶蒙山的主峰,位于平邑县城东北20公里处,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因峰顶形似卧龟而得名。龟蒙顶气势雄伟,风景幽奇,顶部建有山东省蒙山电视转播台。
(二) 挂心橛子地处平邑、蒙阴、费县交界处,距费县城31公里,海拔1026米,面积4平方公里。清康熙年间称挂仙橛,光绪年间称玉柱峰,俗名化仙崛,又称云蒙、大葫芦嘴。山势笔立陡峭,峰后有瀑布飞泻,下为水帘洞。南麓水入浚河,北麓水入东汶河。盛长松柏、麻栎等,森林覆盖率为90%,并盛产紫草、何首乌、桔梗等中草药和香蘑菇、金针菜等。
(三) 望海楼位于蒙阴、费县两县交界处。海拔1001.2米,面积17平方公里。因登山可望海,故名。此山又名东蒙。由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条带状混合岩构成。林木覆盖率为50%,主要树种为油松、赤松、刺槐、柞等。
(四)玉皇顶在费县城北22公里处。海拔935米,面积8平方公里。是蒙山东段高峰之一,北与望海楼相峙。因峰顶地势较平,故又称平仙顶。又因山上有玉皇庙,习称今名。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构成,山势峻拔陡峭,东、西两侧水分别流入祊、浚两河。有塔山林场。树木多为油松、赤松,其次为麻栎、栓皮栎、辽东桤,灌木有胡枝子、黄荆,产连翘、葛根等中药材。
(五)太平顶在平邑县城北25公里处。为平邑县与新泰市的界山,系云台山主峰。浚河发源地之一。海拔830米。山呈东西走向,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系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混合岩构成。山上多松柏、刺槐。山南有平邑云台寺林场。
(六) 塔山在费县城北21公里处,北靠玉皇顶,是蒙山东段高峰之一。海拔929米,面积14平方公里。因山峰陡峭如塔而得名。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构成。设有国营塔山林场。主要树种有赤松、黑松、油松、麻栎、栓皮栎、赤杨、枰柳、板栗、黄檀等,混交灌木有黄荆、胡枝子。森林覆盖率达95%。产桔梗、柴胡、何首乌、金银花、百合、灵芝等药材。
(七) 老虎洞山在费县城北27.5公里处,为费县、平邑县界山。海拔874.3米,面积3平方公里。山顶有洞,状如虎口,故名。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构成。林木以赤松、油松、麻栎为多。
(八)华皮岭在费县城北24公里处,是费县、蒙阴县界山,为蒙山东段高峰之一。海拔772.5米,面积9平方公里。因山势陡峭,峰如劈削,称为华劈顶,后演化为华皮岭。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构成。东麓水入蒙河,西麓水入浚河。主要树种有赤松、黑松、麻栎、刺槐等。混交灌木有胡枝子、黄荆。产连翘、柴胡、桔梗、芫花等药材。
(九)五彩山在费县城东北22公里处。是蒙山最东端的高峰。海拔762.7米,面积9平方公里。为费县、沂南两县界山。清光绪年间称五彩崮。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构成。东麓水入蒙河,西麓水入祊河。植被主要有赤松、黑松、黄荆等。
三、尼山山脉
发脉于曲阜东南的尼山,自西而东连绵起伏,跨平邑、费县,直至苍山县境,构成“尼山穹窿”。尼山山脉多为青石山,山谷山垭明显,尖顶者多,平顶者少,即使是尖顶者亦是山头浑圆平滑,起伏和缓,不似蒙山山脉那样奇峰壁立、怪石鳞峋。山腰以上多有水成岩岩层裸露,厚十数米或几十米不等,相邻山裸岩层高度大致相同,如一黑带横勒山腰,俗称“捆山腰”,将山体分割为较明显的两截。裸岩层之上,页岩裸露,碎石遍布,草木丛生。树木以侧柏、刺槐为多,间有榆、椿等。裸岩层以下,因水成岩风化为褐土土类,滞水能力较强,适宜作物及树木生长,大都垦为梯田,上半部植梨、山楂、柿、杏、桃、枣等果木,下半部种地瓜、花生、黄烟、谷子、豆类等作物,地边植果、桑,或银花、金针等。由于裸岩壁立,易守难攻,战乱时人们多在山顶修筑圩寨,以躲避土匪或官兵抢劫。明末王俊起义和清代幅军起义时,大都占据过这里的山寨。 抗战时期,抱犊崮山区、天宝山区、崮口山区(泛称为南山套)曾是中共领导创建的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天宝山系尼山山脉的主要山峰,在平邑县城东南26.5公里处,曾名苏家崮、天保山,东西走向,海拔501米,面积约11平方公里。山体为沉积岩结构,上部系厚层石灰岩。山峰突兀,峭壁悬崖。山上布满松柏,山下遍植梨树,是山东省黄梨重点产区之一,素称“黄梨之乡”。每年春季梨花盛开时,方圆数十里山野,一片洁白,如雪似玉。名胜古迹有小圣堂道观、朝阳洞和赵庄溶洞。抗日战争时期为鲁南革命根据地的腹地。山西麓建有国营天宝山林场。
(二)母子山在平邑县城东南25公里处。南北走向。海拔641米,面积3平方公里。山体为沉积岩结构,上部覆盖厚层石灰岩。因山上有两块巨石,一大一小形如母子,故名。山顶、山腰遍植刺槐、松树,山腰、山谷梨树成行。
(三) 四海山在平邑县城西南19公里处。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55平方公里。层峦迭嶂,群峰连绵,较大的山蜂有狼窝顶、四海山、四开山、镇子顶、山阴寺山等。主峰狼窝顶,又名朗豁顶,海拔674米。山体由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构成,有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混合岩等。山上盛长松柏、刺槐,山下建有国营四开山林场。
(四)娘娘顶在费县城西23公里处。为费县、平邑县界山。海拔568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山顶曾建有娘娘庙而得名。岩石由古生界寒武纪砂页岩、灰岩组成。山上主要树种有侧柏、刺槐、杨树等。产山楂、金银花、酸枣仁等中药材。
(五)崮
蒙阴岱崮地质公园
山东蒙阴岱崮地质公园位于蒙阴县岱崮镇境内,是以岱崮地貌景观、地方性标准剖面为主要特色,涵盖典型碱性岩体剖面、中小型构造、冷泉景观以及山体崩塌遗迹景观等多种地质遗迹类型的中型地质公园,公园内海拔最低处270m,最高点龙须崮海拔707m。公园内的独特方山地貌在2007年8月召开的 “中国岱崮地貌”论证会上被北京大学教授崔之久等7位全国权威地质地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命名为“岱崮地貌”,成为继“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
临沂市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过程中,由于地层沿着断层组的上下错动,形成无数地垒式的断块山,经过1.5亿年的风化剥蚀,逐步演变为崖壁峭立,山顶平坦的方形山峰,地貌学上称为"方山",当地习称为"崮"。这些态势奇特宛如古城堡式的数百座崮群,遍布沂蒙大地,形成中、外罕见的地貌奇观。"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人们通常所说的"沂蒙七十二崮"并非确指。沂蒙山区实有崮200余座,其中较有名气者近百座。崮多以象形命名,如石人崮、拔垂子崮、油篓崮、马头崮、龙须崮;也有的以崮的作用和方位命名,如晨云崮、暸阳崮、透明崮、北岱崮、南岱崮;还有的以传说命名,如孟良崮、抱犊崮、和尚崮等。
1、摩云崮俗名大歪歪,在平邑县城略偏东北18.5公里处。海拔1025米,面积1.5平方公里,为沂蒙山区群崮中最高者。因山势险峻而倾斜,故名。山体由太古代泰山群系变质岩构成。盛长松柏、刺槐等。
2、 茅草崮在平邑县魏刘庄乡内,西临九女关,海拔777.5米,面积3.5平方公里。山体结构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其次为夹黑母角闪长片麻岩。因盛长茅草而得名。
3、 和尚崮位于平邑县城东南24公里处,海拔656米,面积2平方公里。山体为沉积岩结构。山上布满青松和梨树,为沂蒙山区著名山崮之一。其名称来历有二:一说因山顶浑圆,犹如僧头,故名;一说曾有一胡姓和尚为民除害,战死在崮顶,后人为纪念他而得名。
4、 苏家崮在平邑县城南29公里处,海拔498米,面积2平方公里。山体由寒武系、奥陶系的灰岩、砂岩、页岩构成。原名抓九山,后归苏姓管理,遂改今名。1941年12月8日,八路军山纵一旅三团一部曾在此抗击过日本侵略军,毙伤敌300余名。
5、 马家崮在平邑县城南17公里处,海拔690.5米,面积2.5平方公里。山体为沉积岩结构,顶端系厚层石灰岩。崮形如马鞍,原名马鞍崮,后因马家管理,遂改今名。西北侧有洞,名为马家洞。
6、 太皇崮在平邑县城西南33公里处。亦名大匡崮。海拔505米,面积约2.3平方公里。顶部覆盖有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的厚层石灰岩,四周悬崖峭壁,顶呈方形。祊河南源于此。
7、 透明崮在沂水县城西北31公里处。属沂山支脉。崮顶有洞穴,在洞的一端可透望另端天空,故名。崮呈西北走向,海拔603.9米。山体主要由页岩、灰岩、泥质灰岩等组成。植被以刺槐为主。
8、 对崮在沂水县城北偏西32.7公里处。属沂山山脉南延部分。因顶部两崮对峙而得名。崮呈北北东走向,海拔597米。核心部为花岗片麻岩,盖层为平斜岩层,属玄武岩。崮东麓建有革命烈士公墓。
9、 纪王崮在沂水县城西北30公里处。《沂水县志》称"相传纪子大去其国居此",故名。此崮呈南北走向,海拔577.2米,山体主要由页岩、灰岩、粉砂岩、厚层鲕状灰岩等组成。植被以刺槐为主。
10、 天桥崮在沂水县城西北32.7公里处,为沂山支脉。因崮顶直耸入云,如通桥而得名。此崮呈北西走向,海拔624.4米。山体主要由砂质页岩、粉砂岩、灰岩等组成。植被以刺槐为主。崮坡曾发现古生代节肢动物三叶虫化石。
11、 歪头崮在沂水县城西北部29公里处, 属沂山支脉。 因崮顶倾斜而得名。崮呈北西走向,海拔607.4米。山体主要由页岩、灰岩、砂质灰岩等组成,局部有岩石露出,山势险峻。1943年2月,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在此与侵华日军遭遇,毙伤敌200余人。子弹打光后,81名勇士毁掉所有枪支,壮烈牺牲。
12、 大崮在蒙阴城东北30公里处。海拔628米,面积2平方公里。因与附近一小崮对峙而得名。崮顶南北长,地面开阔。崮周石壁如削,崖高一般为10余米。有东、西、南、北4个隘口可达崮顶,称四天门。山体由鲕状灰岩、泥质灰岩、砂岩、页岩、花岗片麻岩构成。崮南崖下有泉,常年流水。林木覆盖率为80%,主要树种为刺槐、松柏。1941年11月7日,抗日军民在此浴血抗击日军,史称大崮保卫战。
13、龙须崮在蒙阴城东北29公里处。海拔701.1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顶三峰,分别似龙头、龙身、龙尾,故名。崮顶面积约1公顷。四周悬崖峭壁。山体由灰岩、泥质灰岩、砂岩、花岗片麻岩构成。林木覆盖率达60%,主要树种为刺槐。1933年9月,中国共产党曾在此发动龙须崮暴动。
14、 卢崮位于蒙阴县县城东北34公里处。海拔610.3米,面积1.5平方公里。崮下有汉城阳国卢县古城遗址,山北有卢川水流过。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沂蒙山区,解放军一部坚守此山42天,重创敌军。
15、北岱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7.8公里处,海拔679米,面积2平方公里。此崮顶部四周悬崖峭壁,高达20余米,易守难攻。因传说在其山顶可望见泰山,故名望岱崮,后演变简称为岱崮。以岱崮为名的有南北二山,对称为南北岱崮,此山在北,故名北岱崮。1943年和1947年,曾先后在此发生两次著名的岱崮保卫战。
16、南岱崮位于岱崮镇驻地偏西北7.6公里处。海拔705米,面积1平方公里。崮顶四周悬崖陡峭,高20余米。因在北岱崮之南,与其对称得名。此山因发生著名岱崮保卫战而闻名遐迩。
17、 拔垂子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海拔575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此山形状象个拔垂子而得名。
18 油篓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南3.8公里处。海拔658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状似油篓而得名。
19、安平崮位于蒙阴野店、岱崮两乡镇交界处,海拔560.6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附近群众在此多次安全躲过战乱而得名。
20、 尖崮位于蒙阴县野店镇驻地西南6.8公里处,海拔618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崮顶较尖,陡峭的悬崖如锥子插入云天而得名。
21、 晨云崮位于蒙阴野店镇驻地南3.6公里处,海拔632.8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早晨常为云雾笼罩而得名。
22、龙头崮位于蒙阴县桃墟镇驻地西南2.8公里处。海拔575.9米,面积0.5平方公里。因山头状似龙头而得名。
23、孟良崮在沂南县城西24公里处。相传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海拔536米,面积1.5平方公里。与大崮顶、大庵顶、雕窝三峰呼应。岩性为泰山群雁翎关组片麻岩。多石坎和洞穴,怪石嶙峋。三面陡峭,唯南坡稍缓。汇水为汶河一大支流。林木以马尾松和刺槐为主,覆盖率达70%。建有孟良崮林场。1947年5月,华野在此发起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王牌军74师。大崮顶上有"击毙张灵甫之地"的摩崖石刻,1985年7月,在崮顶修建了孟良崮战役纪念碑。西南侧建有孟良崮医院和孟良崮烈士陵园。
24、石崇崮在沂南县城西北18公里处。海拔596.6米,面积2平方公里。山体由石英斑岩和片麻岩组成。汇水注入沂河。山峪中植有以苹果树为主的果树。东南山下林场院内,有西汉摩崖石刻两处,两石用浅阴线雕各刻一凤凰。
25、窦家崮在沂南县城西北15公里处。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因4个山头连排形如豆角,故名豆角崮,后演变为今名。主峰海拔536米,面积3平方公里。山体结构底部为砂页岩,顶部为石英斑岩。汇水流向,西、南入汶水,东注沂河。林木以马尾松、刺槐为多,系北大山林场的主要林区。
26、 抱犊崮在苍山县城西北33公里,苍山、费县、枣庄三县市交界处。又名抱犊山、君山、豹子崮。汉称楼山,魏称仙台山。唐《元和郡县志》称,昔有一隐者抱犊上山垦种,故名。此崮属尼山山系,山体呈南北走向,由石灰岩、砂岩构成,主峰海拔580米,面积13.5平方公里。山北麓为西泇河发源地之一。山势陡峭如壁,登山仅一石径。崮顶有平田数顷,水池两处,深数尺。立崮顶可东眺黄海,称"君山望海"。因此崮险峻,历来被视为军事要地。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九山王王俊和民国时孙美瑶等曾据此。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此创建了抱犊崮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